内蒙古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积淀形成了智能图像处理、射频识别与微波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四个主要研究方向。本学科共有教师3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5人;博士10人,硕士25人。现有内蒙古自治区“模式识别与智能图像处理”重点实验室、“数字影像技术及其在现代畜牧业中的应用”草原英才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近5年来,学科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8项,科研经费达1400余万元;发表核心期刊以上科研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检索 46篇,EI期刊检索16篇;授权发明专利 14项。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依托于自治区品牌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已建成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专业实验室与实训基地15个。研究室和实验室总面积15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650台(套),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
本学科带头人吕晓琪教授长期致力于医学图像处理、配准、融合和三维重建、四维重建以及医院数字化影像诊疗支持平台的研究工作,在该领域首次系统地研究了非刚性图像形变过程与配准目标偏移量之间的物理本质联系,阐释了根据待配准图像物理形变特征,结合能量函数衡量两幅图像相似性测度的原理;构建了基于内容变化的不规则三角形网格划分模型;预见了非刚性图像配准中变形力与图像间互信息的映射关系,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术观点和技术体系。自主研发的医学影像后处理系统将支持医生直接利用数字影像进行诊疗活动,使得医生能够更加便捷、准确地制定治疗方案,显著提升诊疗水平。
此外,本学科还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地理特征与矿产优势,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利用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微波天线、数据分析等技术,进行了RFID和无线通信技术应用研究。其中“基于物联网技术内蒙古现代草原畜牧业生产监控及产品安全溯源平台建设”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呼伦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信息采集与共享云计算研究与示范”与“煤矿安全监测的物联网开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也得到内蒙古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研究成果作为示范点被成功应用到锡林郭勒盟等多个盟市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获得包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多年来,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始终将科学研究、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服务行业及地方经济建设作为立足点,强调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随着信息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企业和社会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需求剧增,需要培养大量高水平信息技术人才。